觀點

黃日燦看併購, 科蒂併丁家宜 前景難卜, 經濟日報

「丁家宜」品牌是由來自台灣苗栗的莊文陽於1995年在大陸南京所創立,整個起家故事帶有一點戲劇性。

1993年時,年僅32歲的莊文陽到南京經營批發製藥原料的生意,因競爭激烈,利潤暴跌,一年左右就結束營業。當時,莊文陽在一場與藥廠的糾紛中,得到中國藥科大學丁家宜教授協助而彼此相識。透過丁教授的引介,莊文陽與中國藥科大學合作成立南京珈儂生化公司,進行產品研發,但因資金短缺,只能因陋就簡。

丁家宜教授於1970年代到中國東北長白山考察時,看到當地洗參人,不論男女老幼,都有一雙白皙水嫩的手,因而發現了具有美白功效的人參活性細胞。

20幾年後,具化工原料背景的莊文陽,在坐困愁城的情況下,就用丁家宜的發明推出了洗面乳「面容一洗白」,並直接以「丁家宜」作為品牌,結果一炮而紅,「丁家宜」產品甫推出就造成熱賣。

在地品牌 嫁全球香水霸主

由於莊文陽善用行銷宣傳策略,避開國際企業專注的沿海一、二線城市,大膽起用大陸本土人才,迅速在內陸各地城鎮建立綿密的營銷據點,推出價格實惠的洗面乳、洗髮精、香皂等產品,搶攻廣大農村市場,獲得空前成功。

迄至2010年時,珈儂旗下的「丁家宜」防曬產品在中國市占率居冠,男士保養品市占率亦高居第2,洗面乳市占率排第3,而面膜市占率則列第4,寫下台商赴大陸發展的一個傳奇成功案例。

珈儂原本有意回台上市,並在2010年初已通過台灣主管機關第一階段審查。與此同時,多家國際日用品大企業也看上「丁家宜」品牌,展開一番競逐。

其中,身為全球香水龍頭的法國科蒂(Coty)集團,亟欲透過併購切入中國低價位的化妝品及保養品市場,追求珈儂的態度特別積極。經過多番協商談判後,莊文陽最後選擇了科蒂,於2010年12月簽訂股份收購協議,將珈儂及「丁家宜」品牌售予科蒂,也取消回台上市的計畫。

由於當時雙方對股份收購協議內容秘而不宣,因此外人難窺堂奧,無法確知具體交易條件。惟據報載,雙方宣稱科蒂將取得珈儂約60%股份,同時將保留珈儂原有管理階層、員工以及「丁家宜」品牌,在科蒂組織架構下繼續獨立營運,珈儂創辦人莊文陽亦將繼續擔任科蒂大眾產品部中國區的執行長。

約一年後,莊文陽卻於2011年12月辭職,由科蒂亞洲副總裁接任。同時,消息亦逐漸傳出,科蒂是以24億元人民幣的總價款,分3期收購珈儂100%股權:2011年1月支付13.8億元人民幣,取得珈儂60%股權;2012年1月支付8.16億元人民幣,取得32%股權;2012年3月支付2.04億元人民幣,取得其餘8%股權。這些交易內容,後來在科蒂於2012年6月向美國證交會遞交的初次公開發行說明書中,也有詳細揭露。

典型各取所需 競爭力互補

顯然,科蒂一開始就打算100%收購入主珈儂及「丁家宜」品牌,而莊文陽也早就準備全面退出。莊氏留任一年,只是一個過渡安排,俾使科蒂與珈儂在管道、經銷商及員工等方面能夠較為妥善交接。

科蒂收購珈儂,是「你丟我撿,各取所需」的典型交易。珈儂在過去十餘年間,趁國際大品牌尚未長驅直入的空檔,以「螞蟻雄兵」小本經營的方式,用農村包圍城市,闖出了一片天。

但接下來面對國際品牌大軍壓陣,珈儂若無法推陳出新,遲早會慘遭淘汰。成立僅十餘年的珈儂,若要與國際企業並駕齊驅,需要投注極大的決心和資源。若讓科蒂收編,珈儂團隊及品牌有可能更上一層樓,而珈儂股東趁高售股,落袋為安,亦可立於不敗之地。

反之,科蒂在2010年才要揮師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相較於萊雅、嬌生、寶鹼等捷足先登的其他國際大品牌已是落後多年,若不能加速迎頭趕上,恐難縮短差距。因此,透過收購珈儂,取得「丁家宜」成熟的大眾品牌形象、綿密的經銷通路及團隊,以及中低端產品市場的競爭力,恰可與科蒂優勢互補長短,借力使力,一舉數得,頗為划算。

土洋合流 須發揮加乘綜效

不過,著重正規戰的國際大企業整併擅打游擊戰的本地小企業,最大的挑戰就在「土洋合流」,要能協調組織紀律和靈活彈性,整合雙方長處,發揮加乘綜效,否則很容易彼此水土不服,未見其利,先蒙其害。

珈儂創辦人莊文陽留任一年即離職引退,外人難以判斷是原先說好的安排抑或適應不良的結果,但多少都會加深「丁家宜」團隊和經銷商的疑慮不安。市場也已有傳言指出,經營權易主後的「丁家宜」產品銷售情況似乎不如預期,值得注意。

企業併購好處很多,但問題也不少。策略正確而執行錯誤,也會導致併購失敗的後果。科蒂併購珈儂,雖是「你丟我撿,各取所需」的交易典範,惟若「土洋合流」不順暢,也可能慘遭滑鐵盧,且讓我們屏息觀察。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本專欄每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