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燦看併購, 引進私募基金 萬泰銀起死回生, 經濟日報
1990年代初期,政府一口氣開放設立了16家新民營銀行,萬泰商業銀行就是其中的一家,於1991年由太子集團的許勝發設立,主攻消費金融市場。
1999年,萬泰銀自日本引進現金卡業務,發行台灣第一張現金卡,並建置現金卡自動貸款機,「借錢便利、隨借隨還」的特性,使萬泰銀一炮而紅。後因其他銀行積極跟進,各銀行為了衝量紛紛降低信用卡及現金卡的申辦門檻,導致雙卡呆帳急遽惡化,引發了所謂「雙卡風暴」,很多銀行受傷慘重,萬泰銀也不例外。
雙卡風暴 受傷慘重
為了改善資本結構,萬泰銀於2005年6月通過了私募增資計畫,於2006年1月與美商奇異資融台灣控股公司(GECT)簽訂了股份認購契約。GECT以每股新台幣14元價格認購了萬泰銀現增的1.97億股,總價約27.6億元,取得萬泰銀約一成股權。同時,萬泰銀也配合GECT要求,量身訂做發行了62.5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
這些可轉債持有人在4年到期後,可依每股16元的轉換價選擇換成萬泰銀普通股,若全數轉換共計3.9億餘股,約等於萬泰銀14.5%股權。透過事先安排,這些可轉債先由開發工銀全數認購,然後再拆解選擇權賣給GECT。將來,GECT在可轉債到期前可向開發工銀買入這些可轉債,行使股份轉換選擇權,合計原先的持股將可掌控萬泰銀24.9%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GECT的母公司是美國奇異資融公司,創立於1943年,是美國奇異公司百分之百擁有的子公司,以消費性金融業務著稱。GECT在入股萬泰銀的同時,也與萬泰銀簽訂了一份服務契約,萬泰銀須在未來4年支付8,400萬美元的技術權利金以取得GECT的管理技術。這筆權利金總額約相當於GECT首期投資萬泰銀的新台幣27.6億元,所以實質上有如GECT是以技術入股萬泰銀。
GECT入主 主導經營
2006年4月,GECT取得萬泰銀2席董事,並指派5位專業經理人,分別擔任萬泰銀管理長、營運長、風險管理長、法務長及法令遵循主管,首創國內銀行重要主管全由老外包辦的先例,開啟了許家與外資共同經營萬泰銀的扉頁。
2007年4月,萬泰銀無預警宣布前一年度虧損高達112億元,遠遠超過市場預期。為了彌補虧損及提升資本適足率,萬泰銀先減資59億元再辦理私募現增,由GECT邀請SAC攜手注資297億元。
SAC是美國乃至全球重量級對沖基金SAC資本麾下的私募基金,由GECT引進SAC分攤風險。SAC也不是省油燈,在受邀入股同時要求開發金及新光金等債權機構「以債作股」,將所持約132.5億元的萬泰銀債權轉換成萬泰銀約11.5%股權。由於開發金及新光金手中的債券將因而損失過半,開發金及新光金拒絕接受,後來在金管會的斡旋與施壓下才勉強同意。
萬泰銀2007年的私募現增和「以債作股」計畫完成後,GECT和SAC對萬泰銀的持股分別為0.75%和19.56%;但在上述強制轉換公司債轉換後,它們的持股就會變成23.2%和58.5%,SAC反而會躍為最大股東。2007年12月,萬泰銀召開股東臨時會,SAC囊括過半數的7席董事,再加上GECT繼續維持的兩席董事,外資占有逾三分之二董事,取得萬泰銀經營主導權。
累積呆帳 清理完畢
其後,萬泰銀開始推動一系列改革措施,並於 2009年延聘出身花旗的台灣銀行界老將盧正昕出任董事長,改造財務體質,調整獲利架構。2009年10月,SAC所持甲種特別股也全數轉為普通股。經過3年努力,萬泰銀清理完畢過去累積的呆帳損失,在2012年交出獲利近30億元的漂亮成績單。
由於SAC和GECT所持的強制轉換公司債將於2012年12月底到期轉換成普通股,萬泰銀的資本將因而暴增到近300億元。為了避免股本過度膨脹,萬泰銀於2012年11月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減資132.81億元,減資比率達46.54%,減資後實收資本額為152.55億元。
同時,萬泰銀股東臨時會也通過私募現增1億股,計劃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預定2013 年4月底前辦理,第二階段則於年底前進行。
在萬泰銀脫離困境起死回生後,市場傳聞GECT與SAC兩大外資股東想要見好就收,伺機退場。盧董事長也向媒體證實兩大外資股東確有退場意願,但釋股計畫將傾向市場公開認購方式,讓萬泰銀可以成為專業經理人主導經營的銀行。兩大外資究竟會於何時如何釋股,也是市場相當關注的課題。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著有《黃日燦看併購》。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