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燦看併購, 併購合資拓版圖 友嘉實力大增, 經濟日報
友嘉實業成立於1979年,以工具機事業起家,創辦人為朱志洋。相較於傳統工具機業者以自我成長為主的發展軌跡而言,友嘉從一開始就擅長以併購或合資擴增實力,透過合縱連橫,頻頻攻城略地,獨樹一幟,卓然有成。
在1980年至1987年間,友嘉除了代理日本工具機進口外,也整併了幾家國內工具機公司,包括連豐機械、三標精密、五峰工業及遠洲機械等,在工具機產業嶄露頭角,儼然躍為一方霸主。
可惜好景不長,1987年底時美國對台灣工具機輸出設定配額限制,嚴重衝擊台灣業者,友嘉也不例外,工具機本業一落千丈,公司經營陷入困境。
從工具機到高科技領域
面對危機,友嘉力求突破,運用擅長的合資與併購模式,積極尋求轉型改向,朝多角化經營、技術升級和開拓市場三大目標推動邁進。
在多角化經營方面,友嘉於1988年開始跨足高科技產業,不到兩年時間就併購了世陽國際、飛凱開發、福碁實業和巨波電子等電腦、積體電路和介面卡公司。
2000年起,友嘉又併購了台灣麗偉及九德電子等國內電腦數控及電路板公司。
2011年,隨著政府推廣再生能源的產業趨勢,友嘉也挺進綠能產業,成立了佳鎂科技(生產LED燈泡及鍛造鎂合金)和友益科技(製造太陽能及半導體檢測設備),投資政美應用(製造太陽能檢測設備),與太極能源合資創立友晃能源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用導電漿),還併購了LED公司蔚丰光電。
在技術升級方面,友嘉採取了與國外公司合作引進技術並合資設廠的策略,以提高工具機本業的產品價值。
積極擴展國外行銷通路
1987年底,友嘉與日本阿耐思特岩田株式會社合資設立岩田友嘉生產工具機,1989年初又與瑞典軸承座製造商SKF在泰國及台灣合資設廠,2011年又與德國工具機廠商AXON合資設立FFG-AXON公司。
最引人注目的是,友嘉於2011年與和井田製作所、西鐵城精機宮野會社和丸紅株式會社等三家日本上市企業,在台合資成立和井田友嘉精機,創台日工具機業者的最大合作案。
在開拓市場方面,友嘉也是「吾道一以貫之」,透過併購擴展國外行銷通路。首先,友嘉在1996年併購了日本土反崎機械,2005年又併購了日本竹內。2010年,友嘉出手收購全球知名銑床廠商義大利Sachman Rambaudi的Rambaudi事業部資產,以及義大利ROSA工具機公司的全部股權。
2012年,友嘉把義大利Sachman Rambaudi的Sachman事業部也買過來,並且收編了韓國DMC以及義大利的JOBS和SIGMA等工具機業者。
由於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以及長期缺乏自有知名品牌,我國中小企業一直都較難直接突破海外市場的進入障礙。
友嘉選擇透過併購,利用國外公司原有的品牌、口碑及行銷管道切入當地市場,因此友嘉在併購時也常保留原有團隊,俾能無縫接軌。
借道香港西進大陸市場
當然,友嘉也瞭解到中外管理文化有別,經營理念未必契合,所以友嘉往往堅持多數股權,掌控主導地位,以利維持應變彈性。
隨著大陸市場的開放,友嘉也自1993年起借道香港成立友嘉(香港),開始登陸投資。
2005年,友佳國際控股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隔年初即在香港掛牌上市,75%股權由友嘉(香港)擁有,其餘25%則由一般大眾認購,募得資金逾6億港元。
友佳國際擔任友嘉集團在大陸投資的控股公司,2010年回台發行TDR,又募得資金近新台幣10億元。
友嘉西進大陸的策略,不同於一般台資企業單打獨鬥的模式,也是選擇與知名外國或大陸公司合作的模式。
2004年,友嘉與日本高松機械和豐田通商合資在杭州成立友嘉高松機械公司。
2009年,友佳國際與阿耐思特岩田及岩田友嘉三方合資成立杭州阿耐思特岩田友佳空壓機公司,同年與北京第一機床廠及凱捷利集團締結策略聯盟,由北京第一機床廠提供大型機床技術,搭配友嘉的國際市場行銷,求取互補雙贏。
友嘉30餘年一路走來,已成為兩岸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工具機集團,其在中國大陸與海外地區的營收貢獻已超越在台灣的事業,全球布局甚為可觀。
惟友嘉行事低調,且未掛牌上市櫃,又於2002年撤銷公開發行,因此有關其併購交易的詳細資訊不易取得。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本專欄每周四刊登)